•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中欧商业评论-封面 >

    寻根之旅|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在“跨界”与“扎根”之间,我有一些纠结。


           一个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创新之路和潜能。很多传统企业在积极谋求转型和突破,内部培训着“互联网思维”,外部走访参观BAT、小米等互联网代表性企业,经常讨论着传统企业该向互联网学习什么,如何转变思维模式。而我想说,这一切转型创新的“破冰”得从企业领导人的格局开始,从改造“历史观”开始。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家回炉EMBA,读了书以后开始更多洋文夹带,或者开始之乎者也,抽象名词的引用明显增加。其实,企业家读书的现象,和提升“格局”的需求确是密不可分的,虽然读书效果无从判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读书会让你多一层“历史观”。


    “职业架构”成型

            人生说白了就是一次旅行,只有自己的体会是最重要的。

            我在18岁之前,通过读书看到的是理想国世界。18岁以后,家道中落,生活开始以一种十分现实的面貌呈现在面前。当别人都热衷于参加社团、畅想理想的时候,我却忙着做上门推销员、入户调研员、 餐厅服务员、超市促销员……这段经历相当考验,可以说我的许多准营销知识是从亲身体验中积累而来的。

            2000年,我离开外资广告公司,进入光明乳业,恰逢大消费品市场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高峰的时候,我一个人负责一个事业部的营销,指导着20个省的销售,这让我很快学会站在一个领导者的角度去看问题。当时恰逢国企转型,光明乳业通过聘用外资服务机构为营销部补位。此前的外资工作背景,让我知道如何用好外部服务商的资源来拓展我的营销网络,比如广告公司找奥美、战略咨询用麦肯锡、搭ERP平台找甲骨文……这段做甲方的经历让我受益良多。

            做大消费品业务需要市场人员沉到底层的4~6线城市,看到真正的社会需求与地面营销究竟是什么。当年很多本土奶粉公司不打电视广告不做大商超,奶粉却卖得很好,因为它迎合了那时候当地消费者最简单的市场需求——便宜、买得到。这也让我意识到,营销的实质是因地制宜地提供价值创造与解决方案,只有光鲜的广告投放、推广、转发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我离开光明去尼尔森做市场研究,有幸被派到百事公司做项目——通过数据与消费者洞察支持,参与客户未来3~5年的战略规划。再后来我又在Kanter旗下的艾德慧研从事定制化的市场研究设计,尝试用创新的消费者研究方法论与研究设计参与服务可口可乐等一批大消费品的项目。这些经历为我建立了完全不一样的视野与格局。至此,我用了近7年时间,围绕大消费品领域,结合市场研究、战略规划、广告与营销实战的经验思路,为职业架构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

     一发子弹打下N只鸟

            从性格上看,我属于比较有“野心”的人,双子座、思维发散、擅长与人沟通。

            2006年,CIC的创始人费嘉明(Sam  Flemming)找到我,希望我加盟。我本能地认为社会化媒体研究是一个蓝海,也属于我一直魂牵梦萦的互联网行业。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又是一个新的纠结,是出国去深造,还是去创业公司打拼?最后决定暂缓一年,先帮CIC把创业公司的架构搭建出来。当时社会化营销在中国还乏人问津。CIC没有品牌,没有产品线,没有运营流程管理体系。利用过去的经验,我判断自己有能力把所有的东西建立起来。而且,基于对大公司管理弊端的体会,我下定决心要建立一套公平的、对员工有价值的,同时在生意上能有创新的体系。

            一年后,CIC建立了技术与业务两大平台,管理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IC是我在管理创新上的一个试验田。然而,当我拿到英国政府的奖学金,顺利出国才两个月,CIC却出现了新问题。于是我开始了远程遥控管理财务人事以及整个运营体系的跨界生活。

            在国外的一年,我一边读书,一边管着公司,一边还聚拢一群志同道合的“志奋领学者”大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把欧洲旅游了一遍,还顺便写了300天游学博客准备留给女儿。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我知道,这跟我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调配能力不无关系。营销界曾有一句戏谑的话,说做营销是农民工的活,因为要掌控所有细节。创业也是一样,很多项目同时并举,多年的浸淫让我锻炼出了“多任务处理”的能力。

            在眼下的社会,学会管理碎片时间是很重要的。我的“经典”言论就是:一发子弹打过去如果不下来N只鸟的话,是有问题的。我做一件事情会考虑多方面的目的,会提前想好多延伸的好处,为明天做好准备。我是那种哪怕今天闭上眼睛都不会遗憾此生的人,所以多任务同时并行的习惯可能与我的生命价值观有关。但另一方面,我并不过分关注短期利益,更看重一个人和一件事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在CIC这7年,对我来讲是定义了一个行业,也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即创造了一揽子社会化营销的商业运作方案与市场研究工具,同时获得了世界百强企业提供的许多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CIC一度引领了整个社会化商业的潮头。我是一个喜欢做蓝海的人。有一本书叫《少有人走的路》,这也是我做事的标准之一。

     跨界与扎根

            我一直处于“一心多用”的状态,跨界人生的一大风险在于,你很可能永远只浮在表面。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8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


    转载本站文章《寻根之旅|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over/2016_0218_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