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中欧商业评论-封面 >

    契约精神仍在“震荡下滑”|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过去的100年,契约精神在中国呈明显下滑趋势;过去的30年,则表现为震荡性下滑。

    契约精神从来就没有深入过中国人的内心。在过去的100年,契约精神在中国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近30年,契约精神总体仍表现为震荡性下滑,虽然时有起伏。偶逢社会秩序的调整和构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契约精神则有所抬头,但鲜有快速发展之时,往往风头一过,旋即下滑。

    江湖组织消失,江湖文化仍在

    在很多重大商业事件中,我们经常听到弘扬契约精神、拒斥江湖文化的言论,并为此感到百般欣慰。其实,这是一种假象。                                     

    中国人并非完全不懂契约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经商做生意,特别看重的就是诚信、感情。晚清年间,山西日升昌票号的老板,不但特别看重票号经营的信用,而且非常“仁义”,注重与职员、客户以及周边其他人的感情联络。这种诚信和仁义影响了几代人。“文革”时期,票号老板的儿女遭逢厄运,经常被游街批斗,那些票号职员的子女,念着老板以前的诸多好处,不忍对老东家的儿女下手。这当中虽然不乏江湖文化的因子,但契约精神是其中的主要成份。
    对契约精神的真正破坏,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五四运动以及此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固然给中国带来了众多新气象和新变化,但在契约文化上,它是一把颇具破坏性的尖刀。打倒孔家店、砸烂一切旧的东西、烧地契、挖祖坟、揍老师……如是等等,不一而足。那之后的近100年间,随着传统文化日渐沦丧,革命声浪甚嚣尘上,土地国有势不可当,私有财产杳如黄鹤,各种契约底线遂在中国社会一一被击穿。在以祖先崇拜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形态中,祖先是精神上的根,土地是现实的根,两个根没有了,契约精神的建立就失去了基础,实际发生作用只能是飘忽不定的“江湖文化”。乃至现代社会,中国人一讲到契约精神,往往局限于肤浅的“江湖义气”,至多也只是涉及到契约形式、契约文本等表层,真正的契约精神则难觅踪迹。
    在很多重大商业事件中,我们经常听到弘扬契约精神、拒斥江湖文化的言论,并为此感到百般欣慰。其实,这是一种假象。事实上,契约精神在中国并未深入人心,江湖文化向整个社会的渗透却更广更深。传统的中国社会,因为亲缘、地缘而形成的各种组织、流派,使每个人都置身于某种组织之中,从心灵到身体都有所归属。过去的乡校、乡党,甚至遍布乡村社会的祠堂,其实都是十分有效的民间组织,各色社会人员可以在这里海阔天空,可以在这里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可以在这里宣泄自己的诸种情绪……凭借这些适合表达诉求和宣泄情绪的渠道,若干与契约精神相关的因素于其中隐然形成。而现在的中国社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十分缺乏这些渠道。表达或宣泄的口子一旦被堵住,很多人只能“走江湖路子”。在一个契约精神没有成为主流价值的社会,江湖文化其实是抑制不住的,越抑制,就表现得越广泛越深入。而且,由于长期被抑制,江湖文化变得意象化、隐匿化,越来越不可控,破坏性也越来越大。现在的中国,虽然江湖组织消失了,但江湖文化仍然广泛存在,而且较之过去更深刻、更隐蔽、更庸俗。

    诚信不等于契约精神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如果连农业时代的诚信都做不到,就很难培育令人神往的工业文明。                       

    中国人常说的“诚信”,其实并不能与契约精神完全等同。
    中国古代的“诚”大多是和“忠”结合在一起的,是对上而不是对下的话语体系,更不是平等的范畴。这是中国诚信理念的弱点。“忠诚”二字,更多是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下对上必须忠诚,上对下说假话往往无可厚非。仅就这一点,就与契约精神严重相背,因为缺损了契约精神中最可宝贵的平等意识。
    中国古代讲信用,更多是建立在亲缘、地缘、业缘或学缘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一般来说,中国人通常只在他们的家庭亲属朋友之间讲诚信,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则很少受诚信的约束。通俗地说,如果彼此不认识,没有情感牵连,守信与否无关紧要。中国人并没有形成“每一句话都是信用”的概念。毫无疑问,这种以诸种“缘”为基础的信用观其实是自私的表现,它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形成契约精神的最关键因素。
    在坚持契约精神的西方诸国,有一种颇能代表契约精神的形式——决斗。参与决斗的人用生命进行契约的游戏。决斗双方都认为,尊严比生命更重要,愿赌服输。反观中国人,虽然很多时候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但往往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要,认为“好死不如赖活”。“赖活”之中,就包括放弃诚信,也包括抛弃契约。
    原本,中国古代的诚信,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阶段,应该表现为强大的推动力,促成中国社会契约精神的早日形成。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进入了工业社会,但连农业时代的诚信都难以做到。如果这种状况继续存在,就很难在中国培育令人神往的工业文明。

    成王败寇逻辑下无契约精神

    这个世界有一些规则是硬性的、无可争辩的。如果加入太多柔性的东西,就一定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如今许多的商业闹剧中,人们都能看到契约精神严重缺乏的影子。淘宝商城事件,不少人替它辩护说,凡契约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显然,这是对契约精神一知半解的狡辩。这个世界有一些规则是硬性的、无可争辩的。如果加入太多柔性的东西,就一定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西方国家也有“协商”“让渡”“变更”的说法,但必须通过更细化的契约来解决,而不是违背契约,更不是以丧失刚性原则为前提。世界上很多事情固然不可预期,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契约的刚性要求,更不能以“成王败冠”的逻辑来亵渎契约精神。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一方面,“决策从容,执行坚决”。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如果难以做到,就要有所预期,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轻易承诺。另一方面,即便因客观事由需要变更,必须是契约双方协商在前,变更在后,而非单方决定在前,更非强势一方先拿出措施,逼迫弱势一方接受。利益不是永恒的,真诚是永恒的。说到底,淘宝商城事件反映出来的,还是在利益面前抛弃契约精神的问题。
    最近雷士照明的纷争就更典型。吴长江认为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没有过错,并且放言:“契约精神是虚伪的,人治才是王道”。的确,在不关注、不遵守普世价值的人眼里,契约精神简直就是扯淡,利益才是重要的。他们执着地认定胜者为王,唯一想要的就是赢;否则,即便是坚持契约精神,也是失败。
    成王败寇逻辑下无契约精神。和信守成王败寇逻辑的人谈契约精神,完全是鸡同鸭讲。对那些不能遵守契约精神的企业或个人,西方国家的做法是建立“黑名单”。一个企业或个人在契约精神上有了瑕疵,就会被记入“黑名单”;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契约,基本就不会与之合作了。这些被记入“黑名单”的企业或个人被称为“活着的死人”。或许短时间内,并没有太多的用户抗拒雷士照明的产品,然而,当中国人对契约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肯定地说,类似雷士照明这样丧失了契约精神的企业,一定活不下去。

    坚守契约不会亏

    坚持契约精神的企业能得到很多好处,经营成本、沟通成本、获取客户、维护客户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因而更具竞争力。                                             

    契约精神对商业的好处是明显的、长期的。坚持契约精神的企业能得到很多好处,长期来看,其经营成本、沟通成本、获取客户、维护客户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因而更具竞争力。
    2008年,德意志银行在美国两房公司上午宣布破产后,还在下午向该公司汇去一大笔钱,因为这是按照约定操作。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行为。然而,德意志银行虽然损失了一笔钱,却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赢得了更多的业务。良好的信誉来自契约底线的坚守。日本森永乳业,若干年前曾经发生过类似三鹿乳业的事故,众多消费者中毒。森永主动承认错误,愿意赔偿所有受害者,而且一赔就是整整50年。现在的森永乳业活得很好很健康。诸多事实证明,坚守契约精神的企业,生命力会越来越旺盛。
    经营建筑材料、施工的德胜洋楼公司,有一次承接了一片别墅的建筑业务,因对方未按时付款,德胜公司就在别墅区大门口做了一个很大的彩门,开来两台大型推土机,对着大批闻讯而来的记者宣布,如果中午12点前这笔款没到账,就用两台推土机把建好的别墅全部推掉。如果真的推掉,巨大的损失可想而知。但德胜洋楼认为,这笔钱可以损失,但不能放纵那些违背契约精神的人和事。最终,德胜洋楼如愿收到了该笔业务款。
    总部设在张家港的澳洋顺昌集团也遇到过一件很考验契约精神的事。一次,澳洋顺昌卖给客户的钢板在生产过程中被刮花了,虽然这在澳洋顺昌看来属于不合格材料,但对于客户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客户还会在钢材表面上进行喷涂。要不要告诉客户这批钢板的问题?澳洋内部出现了两派意见:营销部门的人认为不需要,而企业文化部门的人则坚决反对,认为这伤害了企业文化。最终,老板决定告诉客户,坚守契约精神。客户知道后并没有要求退钱,反而和澳洋合作得更好了。

    勉为其难的自律

    我们长期重视权谋教育,兵走诡道,教导人们如何“鬼”,而非忠厚。                                                                                       

    中国商人在遇到利益争夺的时候最容易违背契约精神。一是文化问题,文化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很难。二是优势组织的榜样力量不够,不能起到示范作用;三是技术层面,契约手段、范本都不完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软性”太多;四是契约精神教育和传播的弱化,这一点是最为显要的原因。中国社会在教育和传播层面特别缺乏对契约精神的关注,相反,我们更为重视的是权谋教育,兵走诡道,注重教导人们如何“鬼”,而非忠厚。
    现实中有两种人能较好地坚持契约精神:一是坚守中国传统道德的人;二是所谓被“西化”了的人。这两种在表面上看来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坚持契约精神方面殊途同归,认为遵守契约是底线。令人悲哀的是,深受普世价值影响的那部分人,在中国眼下的商业环境中,不占主流。
    中国很多的企业家在很多的时候十分无奈。比如在现行的税收政策环境中,很多企业必须依靠偷税漏税才能勉强生存。这样,底线一下子就突破了。契约精神的坚守,既需要良好的商业和社会环境,也需要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仅仅依赖企业家的自律来维系契约精神,的确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一个契约环境恶劣的社会,自律往往最不靠谱,相反,“鬼”道则经常大行其是。


    转载本站文章《契约精神仍在“震荡下滑”|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over/2016_0218_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