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中欧商业评论-封面 >

    组织未必是家,员工未必是资产|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组织与员工都需要重新审视彼此的存在。

    文 / 风里_李峰

    “Hello future!(未来,你们好啊!)”十几年前,年届六旬的某著名公司创始人Bob迈着稳健的步子走进教室,欢迎几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管理培训生。在Bob看来,这些年轻人就是他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的未来。按照30年前的标准,Bob是正确的。那个时代,任职十年的员工比比皆是。然而如今,当初教室里面这几十人多数已经离职,成了别的公司的未来,有些难免成了竞争对手的未来。
    这一场景正在成为许多公司的现实。组织如果希望与员工再续因缘,员工也希望组织能成就自我,而彼此都必须正视以下三个基本现实:

    现实一:职业人属于行业而非企业倘若人才的成长速度高于企业成长速度,人才就会抛弃企业。                                              

    “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这世上没有人拥有的权力。”罗大佑的这首老情歌,也适用于组织与员工的关系。
    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职业人选择一生隶属一个行业,而不是一个企业。倘若人才的成长速度高于企业成长速度,人才就会抛弃企业。
    那么,员工与企业到底是什么关系?按照社会心理学家克拉克(Margaret Clark)的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交换(Exchange)和共有(Communal)。交换关系讲究人情债短期平衡,谁也不欠谁的;共有关系则容忍长期的人情债不平衡,一方为另一方多做些事情,并不要求近期回报。员工与组织之间何尝不是如此?问题在于,当一方认定关系是共有关系,而另一方认定是交换关系时,则怨恨滋生。组织希望员工有主人翁精神,不计较短期得失,同心协力把企业做好。不过,真以企业为家的员工,在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候却被无情解聘。多年前,联想员工感叹“联想不是家”,就源于这种认知错位。

    现实二:组织不是人灵活多变的用工形式代表着未来趋势。                  

    作为主导的商业组织形式——公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公司对利润和权力的变态追求》(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一书的作者、加拿大法律教授乔尔·马关(Joel Bakan) 的结论是:
    第一,公司不择手段地逐利,毫不在意对他人的利益损害;
    第二,公司的自私自利发展到极致,不仅伤害个人和社会,甚至祸及股东并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第三,政府对公司的监管不力,任其为非作歹。
    的确,公司如果用自然人的标准来审视,基本上属于精神变态者。同时,跟自然人相比,公司又是脆弱的。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40年,世界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30年,一般跨国公司平均寿命10年。
    日本企业以长寿著称。研究日本企业长寿秘密几十年的神田诚教授(Makoto Kanda)发现,日本企业长生不死的秘密是:一是不求做大,二是不追求盈利,三是不并购,四是服务本地市场(不搞全球化)。但日本企业的雇佣形式却并不能代表未来趋势。典型日本企业的三大文化特征——终身雇佣、论资计酬、民主决策,前两者早已随大江东去,无法被多数企业采纳,只剩下最后一条却值得借鉴,也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灵活多变的用工形式代表了未来趋势。在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看来,未来企业的样子有两种:一种庞然若大象,一种微小像跳蚤。相应的用工形式有三种,就是他的“三叶草”模式:核心员工、承包商和兼职员工。我理解,核心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是共有,他们甚至可能持有公司股份;承包商与组织的关系是交换,生意一笔一笔签,账目一笔一笔结清;兼职员工(包括临时工、派遣员工、毫无转正可能的实习生)与组织的关系则介于两者之间。这种关系的好处是相互没有过高期望,也不容易失望。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38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


    转载本站文章《组织未必是家,员工未必是资产|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over/2016_0218_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