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learning > education >

    寒门为什么难出贵子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尽管贫富差距很难靠一代改变,但也是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实现跨越的; 我想说的是,作为出身普通的一员,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克服更多长久来心理上的障碍,去拥有同样的选择和决策时的底气和格局。

    说实话,身为一个出身普通的人,虽然我从几年前开始就经常能够听到很多人感慨,“富的人越来越富”,但我只是浅显地理解为,他们比我们多拥有钱,凭借此去投资去赚取更多的钱。

    我们只是起点不同。如果穷人有了钱,一样可以越来越富。

    马太效应嘛,就像适者生存一样,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没什么好觉得不公的。


    可我近两年,终于渐渐认清,“富人越来越富”,不止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多拥有的投资资本;

    穷人越来越穷,很多时候也不仅是是手头没钱做不了想做的事。

    出身的区别给人带来的差距,远不止在起点时的财富、受到的教育和拥有的资源这么简单。

     

    真正让我觉得有难度去跨越的,并不是财富、资源和地位上的差距,而是家境的不同给一个孩子带来的格局和心态的巨大差异。

    这两项在这个社会阶层流动逐渐减少的时代,对于长大后年轻人的事业人生的影响,远比努力和天赋来的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是一个若想成就大事业,既有机会越来越少(已经被大佬们瓜分完毕,马云王健林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需要去挖掘风险较高的潜在机会,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时代。

    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气、底气冒险去做这些事,也更能把这些事做好做大。

    因为金钱的充裕,带来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无后顾之忧的笃定感,和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底气。从而带来的是对所做事情必须高标准的极致要求,是一个年轻群体长久以来充沛的自信,和在面对选择时的更有魄力更有格局。




    这一点我以前感触不深,在学业和单纯的职场上,都不存在太多的机会成本,所以不怎么用的上格局这个玩意儿,因为自己尚且还算混的可以,没有发现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但这两年因为自己创业做品牌,感触和无力感真的特别深。


    由于我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资金都是自己辛苦攒下的,这种钱财来之不易的过程让我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明知怎么做可以更好,但却无法孤注一掷那么去做。

    所以很多时候,产品没有做到百分百满意,宣传舍不得花大钱,该找优秀的高管做的事得一个人包揽,为了节约一些钱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这许许多多的事,我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对的,总结的时候也总结成让自己很羞赧的格局不够。


    但如果知道问题在哪,照理说不会再犯,对吧?问题就在于即使心知肚明,下一次仍会这样。

    因为我就算相对来说很勇敢,依旧不敢拿所有的家当来豪赌,我怕输,怕重头再来。

    这是成长过程中无数次认知到家里不够有钱、妥协、退让、放弃、牺牲、自卑、为家人考虑后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非一时可以改变。

     

    当想做一件事,想成为某种人,或者面对一项可能影响到成败或者未来的关键决策时,富足人家的孩子往往能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勇往直前。

    而像我这样清寒家庭出来的人,常常会权衡利弊,考虑周全,退而求其次,或者忍痛割爱自己觉得非常好的想法和念头。

    因为没资本,没退路;因为没后路,输不起,不敢输。

     

    即使能成为优秀的人,格局也不会特别大,这是我现在经常觉得可惜的一点。



    这两年,我常会去留心那些做的优秀的品牌,产品,工作室,公司的主理人或创始人,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境优渥,平日自己生活水准很高,对自己做的产品要求极高对细节把控极严的完美主义者。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家里条件特别好,老爸是影视业内数一数二的老总,她自己却特别爱美食,“不管花多少钱,不管能挣多少钱,我要把这东西做到最好,做成我喜欢的我最想要的样子”,这是她每一次做产品时挂在嘴边的话。

    这也是他们那个阶层里很多人的共同点。


    他们并不是传统以为那种败家的富二代,大多也都是高学历,高素质,高要求,高标准,高格局的理想主义者。 因为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理想主义者的理想,往往能实现。

    而这种话,我却不敢说,我也不敢如此理想主义。因为我的钱花完了就没了。即使用的是投资人的钱,依旧是各种小心翼翼,生怕断粮。

     

    我在工作和面试中,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比如我的一个员工,本地人,家庭条件很好,本身也很上进,工作表现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有超乎寻常明确的规划,当工作无法给他带来成长和满足,当他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便随时可以辞职去读书,哪怕用上一年时间复习。甚至读完书再去做一些并不赚钱的义工。

    说实话,我是羡慕的。放到我身上,那个年龄的我完全做不到可以如此不需要顾虑任何,由自己做喜欢做的事。

    一份工作再无趣无意义,也不敢轻易辞职;不工作就没收入,交不起房租;读书依旧要考虑就业吃饭养家……你看,没钱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此现实。

     

    我羡慕的是他们可以一直天真烂漫,保持初心。大概是他们从小可以相对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看别人脸色想办法,也不需要降低自己的标准退而求其次。

    可“保持初衷”,对于普通出生打拼事业的孩子来说太难了。现实和理想面前,往往只能就着现实,毕竟活下去最重要。


    有的人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说能用钱搞定的都不算大事,拿钱砸活算什么有本事呀。

    我不置可否,毕竟现在有钱人家的孩子大多也都很有能力,人们津津乐道的败家二代都是少数。

    但就算排除那些,我觉得格局和魄力,是他们最核心价值的本事。

    这个社会本来就很现实,以成绩论英雄。

    而格局和魄力,在现在这个社会,越往后越将变为能否出成绩的关键。

    “寒门”孩子由于从小必须懂事顾全大局替家庭考虑被要求放弃,在后来面对人生选择和事业决断时就会瞻前顾后考虑太多,不会出大错,也很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到达顶峰了。

     

    很遗憾。



    昨天我发微博后有人问我,令姐你说的是对,很无奈,可是为什么以前常说寒门出贵子呢?

    其实这句话,不算正确。寒门一直都很难出贵子。

    为什么呢?

    确实,在中国古代,寒门子弟也是有稳定渠道改变命运的,例如管仲、匡衡、车胤、陈平、郑注、魏征。

    但在官本位时代,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底层阶级是不存在太多机会和选择上的大相径庭的。由于商人的地位较低,基本上贵子只有一个含义——入朝升官,封侯拜相。

    这个升官的唯一稳定渠道就是科举制度。意味着你只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你就能“学而优必仕”。

    所以,除了少数世袭官爵,拿钱买官的现象,大多数人进入上层阶级都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所以,这种只要好好读书,就会有个好未来的路径,很大程度上给了人们一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当然也真的会改变命运。

    但如果你从整个社会来看,阶级流动仍然非常小。一朝为官,几代都能享福。

     

    而“寒门出贵子”为什么会为我们熟知,是因为这个观念重新盛行在我们的父辈那一代。

    尤其是70后,80后生人,一定不会陌生“你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能出人头地”这样的论调。

    他们错了吗?

    也不是,还是时代的问题。


    70年代高考制度刚刚恢复,许多出生农村的孩子仅仅尝试一次,就可以凭借高考成绩而顺利地来到大城市,获得一席之地,成为家族的骄傲。(比如俞敏洪,比如我父亲)。那是在此之前的中国底层人民想也不敢想的事。

    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验证了“寒门也可以出贵子”,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那个年代的极端特殊性:

    百废待兴,“资本主义”被打倒,社会的贫富差距人为被缩小到不合理的程度,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曾被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考试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低到了史上几乎最低的程度。

    这无疑给了寒门的孩子一个极好的机会。


    寒门子弟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寒门难出贵子是不争的事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条件优越的,自然对子女的额外付出多一些,可以给子女购买电脑、名牌,可以供子女上补习班,增加课外知识。

      不少关于城里的家长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新闻,这些额外的教育经费,在乡下是可望而不可及。农村的父母大都以务农、打工为生,赚的钱刚好维系生计,根本拿不出这笔“闲钱”,农村的孩子,暑假一般都去打工,或者在家帮父母务农、做家务。经过各种班培训和享用过众多奢侈品的城里孩子,明显比农村的孩子知道的多。说实话,我在进大学之前,我连费孝通是谁都不知道,甚至不会用PS、相机。

      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不同程度的师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

      “人往高处走”,作为老师同样有理由去薪水高、环境好的学校教书,于是新来的教师在农村实践几年,有了教学经验,纷纷涌进城里。如此一来,城乡教学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全国乡村教育的一个病态“潮流”。

            小学老师就开始猥亵,性侵、初中老师集群吸毒(而且就发生在我身边,比如衡阳县石市中心中学)

      即便是寒门子弟考上大学,毕业求职,农村学生同样处于劣势。“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的概念日渐增多,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但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即使读书成绩不好,依然可以出国,可以开公司,可以有很多选择。而平民子弟就只能跟自己嗑成绩,万一天赋一般,同时父母无法指导,上好大学的几率或者留学的机会微乎其微(比如我,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曾经不得不放弃辛苦申请到的哈佛offer)。

    似乎可见将来的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一个望着房价望眼欲穿的青春。二十出头的时候或许还可以yy一下可能有的未来,工作三五年就被工作和收入打得鸡零狗碎,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有强烈的焦虑和挫败感。

    父母给子女的资源逐步开始强烈地影响子女的人生——这个就叫做阶层固化。
    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这是社会规律。


    什么是阶层?


    当你看到一个贫寒子弟在北京辛苦打拼,最后终于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拿到20万每年的税前薪水,却因为要还全家人为了供他上大学借的债,照顾卧病在床的老父亲而不得不依然每天省吃俭用。而另一个富人子弟仅仅通过出租家里的房子就年入20万时。

    当你发现马化腾的父亲是盐田港公司上市董事,97年的时候开着奔驰给马化腾做账。柳传志的父亲是人民银行,国贸委高层。王石岳父是广东省副省长时。

    你会感到这就是阶层。


    还有人问我,虽然我们起点落后了,但努力拼一拼,追一追,也能赶上,对吧?他们富人都是不居安思危。

    当然有机会。

    但是抱着他们不居安思危的想法也是大错特错,起码我认识的这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大多也都是拼命三郎。那些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们,真的少数。

    龟兔赛跑,兔子也在拼命向前跑。


    “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又再进一步分为好几种,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字,他们的相对人数和他们的相互态度因时代而异;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变。即使在发生了大动荡和似乎无法挽回的变化以后,总又恢复原来的格局,好象陀螺仪总会恢复平衡一样,不管你把它朝哪个方向推着转……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而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在很长时期里,上等人的权力似乎颇为巩固,但迟早总有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自已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两者都丧失了信心。他们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乔治奥威尔


    以上三段说的是一回事儿。上文中的“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说的也是阶级。上等人忙着巩固地位,中等人忙着联合下等人和上等人缠斗,而作为整体的下等人,简单说——没有翻天的可能。


    在和平年,阶级固化通过经济政治制度、法律、国家暴力机器(军队和警察)、道德等阶级统治/专政工具维系,一旦这些专政工具不发生作用了,这种牢固的阶级壁垒会产生缝隙——比如,当乱世或大变革来临,乱世或大变革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政治动荡、战争、天灾等。


    在这些年代,由于固化阶级的工具被打碎,阶级流动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所谓“乱世出英雄”也有这个意思。当然,你可以说和平年代也有很多励志传说啊,也有底层出头啊。那我必须强调,这些都只是个体,不是天赋异禀就是机缘巧合,而所有脱离大样本讨论个案的行为都是耍流氓。80年代末的暴发户,元末的草莽英雄,脱离其时代背景,都不会有这样的规模。


    现状


    只要阶级存在一天,阶级斗争就存在一天。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你可以说这是上中下三种阶级的斗争,也可以细化成五六七八种阶级,抑或是阶层的斗争。


    天下大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分的时候,阶级统治工具失效,阶级流动;合的时候,阶级统治工具强化,阶级固化。但这分与合,并不是台灯开关这样迅速转化,而是慢慢分,慢慢合。


    以清朝为例,多尔衮迎顺治入关,算是开始合,康熙平定三番后,才算合上。太平天国,就开始分,直到宣统退位才算分完。而阶级流动的开和关,比政权交替来的更为隐蔽,也更具长尾效应。


    社会结构就像一栋房子,上层人住在上头吃香喝辣,底层人在下头啃糠咽菜。是个人都向往往上爬,但这往上爬的梯子要搭成什么角度,是个难题。因为——

    1、角度太大了不好爬,一群人挤在下面怨天怨地,积怨久了,就干脆把房子拆了,反正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上等人干脆把梯子拆了,下面的谁也别想上来。

    2、角度小了太好爬,一群底层爬上来吃肉。可肉就这么多,吃光了就没了。万一人太多,得把楼压塌了。


    这个不大不小的角度怎么调,是个技术活。中国古代的科举考,堪称一部好梯子,既保证底层上升的通道,又保证从梯子上掉下去的人不骂娘——你不够努力不够聪明才考不上的,你看我都给你机会了,今年考不上,不哭啊,三年后再来。


    和平年代开始后,这个梯子的角度就越来越陡,越来越难爬,因为统治工具越来越强,居高位者越来越不愿意和你分享既得利益。只有动荡开始,这个梯子的角度才会渐渐被动地平缓,因为那套阶级统治工具渐渐不好用了。


    所以要保证楼不塌,就一定要保证:1,梯子还在;2底层人不许拆房。

    所以“稳定是硬道理”。


    朝鲜人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个网是局域网,思想要审核,随随便便不许集会。三胖在怕什么?怕你拆墙,那不如先把你的手剁掉好了——这是朝鲜系(苏系)的做法,简单粗暴。


    为什么美帝那么自由?西欧似乎干什么都可以的样子?

    因为人家阶级固化做得比我们好。人家固化了几百年,早就把梯子拆了,想上来自己爬墙吧。而且人家拆得那叫有水平有技巧:

    1,把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品,做好社会福利,让底层不必吃糠咽菜。既然底层也是大鱼大肉,顶层也是大鱼大肉,那底层往上爬的意愿就大大降低了。

    2,差别化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接受平民教育的大众不会被告知权力和智慧的好处(此处点名《美丽新世界》)。把底层往上爬的意愿掐灭在萌芽阶段。


    ——这是西欧美系的做法,隐蔽有效。那些“钱不能带来什么”,“幸福来自内心”,“每一个平凡的人有最大的幸福”,“最好的都是免费的”等美国六十年代鸡汤文学几乎就是一个意思:不要往上爬了,上面风景不好,有钱人都不幸福,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也不要暴躁不要去拆屋子,至少你努力了哦。


    相对朝鲜系的剁手,和欧美系的拆梯子,太祖对理想社会的思考更有想象力。他觉得既然房子总是搭了建,建了塌,那就不要辛苦搭房子了,没有房子就没有拆迁,就千秋万代江山永葆对不对?

    那原来的房子怎么办?大家跟我一起来,捋袖子拆!


    从1949年到今年,如果把阶级流动具化成一个画面,那就是一扇巨大而厚重的铁门,缓缓关上,在1964年陡然打开,然后又缓缓关上,在1978年又打开,然后又关上,直到今天。


    我记得我小时候班上什么人都有,家里开公司的公子,副市长的女儿,卖炸糕的老太婆的孙子,杀猪老李的孩子。每个人接受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育。我们根据考试成绩去不同的高中,不同的大学。而考试成绩,跟他们父辈的背景几乎无关,只看你是否有天赋是否努力。当然也会有人多出几万块买学校,甚至送孩子出国留学,但那时候,这毕竟是少数。


    但现在不是了。中产或中产以上的孩子,从小读各种培训班,有文化的父母用心培育他们的孩子,提供他们海外留学的费用。

    平民子弟就只能跟自己嗑成绩,万一天赋一般,同时父母无法指导,上好大学的几率微乎其微。似乎可见将来的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一个望着房价望眼欲穿的青春。二十出头的时候或许还可以yy一下可能有的未来,工作三五年就被工作和收入打得鸡零狗碎,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有强烈的焦虑和挫败感。


    父母给子女的资源强烈地影响子女的人生——我把这个叫做阶级固化。

    我们的父母生长在“多个孩子多一口饭”的时代,而我们面对的是拼爹拼家世的时代。

    时代在变化,阶级流动的大门在关上。

    我们父母的眼里,还是那个阶级流动尚可的社会,只要你努力就会爬上去。

    我们的眼里,梯子已经被拿走了,我爬墙爬得头破血流,还被脚楼上的宠物狗一脚踢了下来。


    好,不要那么悲观。

    如果说还有什么机会能让底层幸免,我看到的一个机会,是这几年兴起的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城市职业者,他们在新兴中产阶级中占有一席之地。


    律师,医生,教师,码农,设计师,咨询师,会计师,分析师,剪辑师等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办公室白领,以及摄影师、司仪、健身教练、厨师、焊工、木工、泥工、机修师等手艺人。


    这些凭技术凭手艺吃饭的行业:

    1能够最大限度抑制你的竞争者对其父辈资源的继承;

    2 相对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在不安定的经济环境中给予你足够的安全感;

    3较高效率地实现个人能力的变现;

    4能在工作年限增长下保持技术能力的提高;


    但是低风险也有坏处,会相对低收益。所以等技术保证前提下再去考虑管理岗位、个人创业等似乎会比较安全。


    一个国家强大的同时伴随着阶级固化,不一定坏事。

    在我可见之年,祖国还没到达极盛的地步,自然也见不到由盛而衰。越来越强大的国家需要稳定的政治,需要强有力的阶级统治工具。

    对寒门而言,需要在阶级流动的大门缓缓关上之前,求得一线生机,这是寒门最后的机会,幸免于这个时代。


    ————————————————

    评论区有朋友提到欧美的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问题,的确是我想说而之前没有提到的。

    我刚刚写完一本社科类书稿,书名待定,预计年内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知乎id @王小圈,稍后我会放部分书稿到我的知乎号)。书稿中关于这个问题我做了详细的解释,先贴上来——

    “我国目前生产力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但优秀的主流大众教育是公立教育,考大学虽然竞争激烈,但大学费用相对欧美,极其低廉,而且一场高考就能把大多数人拉到同一个赛道上。就算这样,现在还有很多人抨击教育不公,认为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考大学比富裕阶层更困难。的确,这种现象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美国的富人不会把穷人的孩子在考大学的时候挤下来——

    · 他们会建立大量的私立学校,并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到私立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 他们会立法规定房产税的一部分用于当地公立教育,保证富人区的公立学校有足够的经费和优质的资源;

    · 他们会通过教师公会反对更严格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测评,公立小学的教师相对缺乏竞争环境和进取心;

    · 他们提高公立大学的学费,公立大学一般不提供廉价住宿,学习成本高昂;

    · 他们提供大众文化,鼓吹极小一部分球星歌手的个案成功,塑造华丽美妙的美国梦,为校园反智主义提供根植的土壤;

    ·在此基础上,他们也会提供诸多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补助计划,为个中翘楚提供上升空间。


    最终他们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穷人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被排除在优质教育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连“考大学”的念头都不会有。穷人的孩子不会输在高考,他们在高考前早就输得一塌糊涂。他们甚至不会发现自己输了。

    而这一切,都符合美国统治阶层的利益。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不需要大规模的阶级流动,他们为小部分天资卓越者提供足够的上升通道,同时需要大多数人安安分分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维持现状。”




    尽管贫富差距很难靠一代改变,但也是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实现跨越的;

    虽然寒门真的很难出贵子,但不是说出身平凡就一辈子在中下层了,依旧有很多创业成就事业的机会,也有很多不需要依赖父辈资源的靠技术和手艺生存的职业存在,未来也会更加地倾向于有一技之长有文字能力表述能力的人才;

    更不是说这样就可以找理由不奋斗混吃等死了,反正永远成不了人上人。


    我想说的是,作为出身普通的一员,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克服更多长久来心理上的障碍,去拥有同样的选择和决策时的底气和格局。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清,人的价值并不是靠“寒门出贵子”里的“贵”来衡量的。

    现在大环境浮躁,大家的生活目标呈现极端的两极分化,始终觉得生活要么是极度赤贫,要么是一跃成为巨富,赤贫时候被人手持钢鞭打,成巨富了就手持钢鞭打别人,始终有一种上赶着一定要奴役剥削别人,或者一定要比别人优越的狂热感。

    简简单单的平等,自知,尊重,富足和社会责任感却罕见人提起。


    这是个值得每个人警醒的问题,现实很难被改变,但如果年轻人都能意识到这点,不因贫困而自卑,不因富有而优越,更能意识到社会问题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少沉迷在个人努力的神话和急功近利的物质追求里,那么便不能说这糟糕的现实肯定不能被改变。

     

    说到底,意识到寒门难出贵子,并不是让人绝望的事,反而是一种对于自己能力上限范围的客观认知,他让你更心平气和,更包容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提醒你需要去克服的心理障碍。


    出身是我们不能决定的,而是否能克服出身带来的思维和格局上的差异,并且生活地幸福知足,获取精神上的富足,却是我们可以努力改变的。




    转载本站文章《寒门为什么难出贵子》,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learning/education/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