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sci-tech > Encyclopaedia >

    耳机线控接头美标CTIA/欧标OMTP

    Author:zhoulujun Date:

    纯粹作为耳机的3 5mm接口标准已经沿用了多年,前国际上通用的手机耳机接口标准有两个:OMTP与CTIA标准。旧巨头带着自己支持的OMTP一起衰落了,也造成了中国与世界主流标准的差异。无线耳机的兴起,这些都将成为历史

    首先,纯粹作为耳机的3.5mm接口标准已经沿用了多年,没有任何异议:从外到内分别是左声道、右声道、地线。这是所有国家和厂商都一致认可的。

    但耳机在PC声卡、大型音响设备和随身听上面都只是个纯粹的输出设备,并不提供音频输入功能。需要麦克风时,就插在另一个插口上。但对于小巧的手机而言,单独提供一个麦克风插口实在太浪费空间。节约体积的最好方式当然是两者合成一个接口,但到底合成什么样子,各厂家就开始自行发挥了。现在的智能手机接口有MicroUSB、USB-TypeC、Lightning,很多人已经大呼分不清楚,但这跟当年耳机接口的丧心病狂程度比起来简直是小菜一碟。

    诺基亚3100的耳机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手机耳机接口标准有两个,一个是OMTP的标准,一个是CTIA的标准。

    这两种标准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对3.5mm耳机进行扩展的方案。两者在电气性能上没有根本差别,唯一的差异就在于最内侧两环的接线是相反的。

    4极3.5mm耳麦

    4极3.5mm耳麦有2种接口标准

    • 美日欧几大电信运营商创立的OMTP(开放移动终端平台)发布的标准,即我们常说的OMTP标准;

    • CTIA(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标准,即CTIA标准,或者俗称AHJ(美国头戴耳机插孔)标准。

    前两个不兼容 但是都兼容三段标准的 自动增大音量和自动播放基本不会存在 顶多失真串音

    OMTP(开放移动终端平台)因为兼容性好,所以比较通用的是CTIA

    但是我国要求的是OMTP(YD/T 1885-2009《移动通信手持机有线耳机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于2009年9月1日发布实施。).

    OMTP耳机插入CITA设备时候,地线接触不良,耳机音量很小,只有按住MIC按键,才能正常声音.

    国内买的行货手机如果原配耳麦大部分都是OMTP,标准不配耳麦的笔记本/平板电脑应该就是CITA接口.

    CTIA国际标准


    耳机接头CTIA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CTIA)的3.5毫米接口:插针接法是左声道-右声道-地线-麦克风

    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使用量最大的接法。

    国际标准(CTIA)耳机适用手机范围苹果(全系列)、小米(全系列)、魅族(全系列)、索尼(全系列)、LG(全系列)、HTC官方产品、三星(咨询客服)、摩托罗拉部分机型(ME865)、联想W101、诺基亚Lumia和WP7系列、华为(C8812/U9200)、亿通T900等

    OMTP标准

    耳机接口OMTP标准

    国家标准(OMTP)的3.5毫米接口:插针接法是左声道-右声道-麦克风-地线。

    国家标准(OMTP)适用手机范围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全系列)、中兴(全系列)、步步高(全系列)、酷派(全系列)、HTC 非官方产品(A3380、A3360、T9188、A9188、Z510D)、三星旧产品(i8910、M3510C、M7500、F278、F700、F408、F490、G810、G818、G818E、i550W、8510、i560、S8000C、i8000、M2710C、i7500U、i9000、i6500U、F809、i8000、F859)、摩托罗拉XT531、联想A520/A750/P700、OPPO(全系列)等国产系列手机。

    一般来讲,国际厂商大部分使用的是CTIA标准,如美国、香港和其他国际市场的iPhone耳机,而国内的行货产品则需要支持OMTP标准。

    在iPhone刚刚起步,诺基亚尚且如日中天的年代,当然是OMTP标准势力最大。我国的国家标准《GB14471-2013 头戴耳机通用规范》于2009年起草,此时距离iPhone正式入华还有足足一年多时间。也就是说,在国内销售最多的行货手机厂商绝大多数都是支持OMTP的。

    而仅仅三四年后,随着手机市场风云突变,衰落的诺基亚推出新的Lumia系列同时附带了CTIA接口的手机,变为智能手机巨头的三星也于2012年将主要接口更换为CTIA。同时受限于中国国标的强制规定,只在国内销售OMTP耳机,当然,苹果也不例外。

    但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旧巨头带着自己支持的OMTP一起衰落了,也造成了中国与世界主流标准的差异

    同样的有 中国定充电口标准min-USB接口 就没搭理老大,micro-USB一统天下,同样的还有WAPI这坑爹玩意,终于等到WIFI一统天下。

    线控原理

    耳机线控原理

    CTIA与OMTP区别

    美标四极接法,即:左/右声道/地线/麦系统。国标耳机左/右声道/麦系统/地线。不同点就是地线和麦系统两个接触点进行了互换。美标的中间三节一般是白色的,国标的一般是黑色的,可通过此识别。

    CTIA与OMTP耳机插头区别


    HP-L 耳机左声道 HP-R 耳机右声道 GND 接地 V-Mic 语音麦克风

    OMTP CTIA兼容处理

    但是,一个简单的电路问题其实是很容易解决的,稍花一丁点成本就能同时兼容两种接口。包括诺基亚的Lumia系列、新款iPhone、其他品牌的一些高端手机在内,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任何耳机插上去都能无障碍使用。

    OMTP耳机线路标准CTIA耳机电路

    只需做一个简单的线路交换即可,对后面的音频设备是透明的,无需任何改动。

    国行的 iPhone 4S 和 iPhone 5 据信都内置了能够同时支持 CTIA 和 OMTP 标准的自动检测芯片,可以检测插入的耳机所遵循的标准并自动适配,所以如果你手上的手机是国行产品,则不用考虑手头的耳机适配问题,不管是行货还是水货耳机插上就能用;

    混插的效果

    在耳机插入手机的时候,手机会在麦克风V-Mic对应的触点(图片中标V-Mic的段,具体是哪段要看手机使用的什么标准)上加载麦克风的直流偏压(驻极体麦克风的直流偏压可以简单理解成供电),并检测是否与地线GND连通,如果连通则证明是不带麦克风的3段插头,否则是按4段插头处理.(补充:现在许多芯片也会检测其他极之间的电阻)

    3节TRS插头插到4节TRRS插座

    不论标准,都能正常使用,设备支持的话会识别出来是不带麦的普通耳机

    原因: V-Mic和GND短路

    4节TRRS插头插到3节TRS插座

    看情况,不同的插座GND触点处在不同位置,如果处在V-MIC的位置上就相当于没有地线,声音会失真,两个声道相位抵消,就会出现类似消音伴奏的效果。

    3节TRS的插座一般在最靠近根部还会有接触,但对于CTIA标准的耳机然并卵,因为根部Sleeve那节是V-mic,运气不好的话就是用不了。

    OMTP CTIA混插

    有声音,声音会失真,两个声道相位抵消,就会出现类似消音伴奏的效果,麦克风和线控用不了。

    检测时手机V-Mic输出检测电平,但是本来应该放在耳机V-Mic上的电压对应放在耳机GND上了,耳机GND透过两边的耳机单元电平被拉低(因为此时没有音频输出,HP-L和HP-R电压为0),此时手机V-Mic电平被拉低,,机认为是3极的TRS耳机,因而会输出音频。音频缺少GND,所以声音失真。

    有的手机还会认为是不兼容设备不能使用.

    解决小米的线控问题

    经过我的仔细研究,解决方法如下:

    1. 首先root手机,下载My AndroidTools Pro(其他能禁止应用服务的应用也可)。

    2. 在这款软件里面找到【广播接收器】的选项,在广播接收器的列表中找到你的音乐播放器。

    3. 禁止掉MediaButtonIntentReceiver这项服务(miui具体是com.miui.player.receiver.MediaButtonIntentReceiver),理论上其他音乐播放软件,甚至是视频播放器的线控问题都能通过禁用此服务解决。

    4. 再次打开音乐播放器,发现线控已经不起作用了。

    以上方法主要针对小米手机,谁让你的线控不能关呢?据我所知,华为手机系统设置里是可以关掉线控的,这就是差距。


    参考内容:

    成功解决小米的线控问题 https://blog.csdn.net/u012321131/article/details/78588003/

    从专业角度如何了解带线控的耳机知识? 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83327/answer/84681423

    为什么在中国,耳机的 OMTP 会成为国家标准? - Vincross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36554/answer/171250470

    浅谈OMTP耳机带来的困扰 www.huaxi100.com/thread-1858837-1-1.html



    转载本站文章《耳机线控接头美标CTIA/欧标OMTP》,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scienceTechnology/Encyclopaedia/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