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Opinion > news >

    支持张翼代表:农民交农业税年限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Author:zhoulujun Date:

    ​新中国以来的国有资产,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民的贡献!是农民为共和国的工业化提供了第一桶金!长达20年的农民公社,近50年的公粮。如今他们老了,应当得到……

    2025年全国两会,最让我这个农民工倍感欣慰的消息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建议将农民交公粮和农业税年限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到2035年能提高到600元左右,减轻子女养老负担

    现收现付的养老金

    现在跳广场舞里面的很多大爷与老太太,其养老保险……

    但是,让我想不到的事情是,他们之前也没有几个完全缴纳其现在应得的养老金(按照常规养老保险投资逻辑来算),因为:

    公务机关和事业退休人员,之前也没有缴纳过养老基金。

    2014年开始的十年并轨路,发明了一个新名词,那就是“视同缴费年限”,让这些大爷大妈在退休时,将过去没有实际缴纳过养老基金的时期,视为缴纳过了,从而可以合并计算养老金。

    虽然有着财政补贴,但是个人认为:这类人员实际是没有真实的社保养老基金缴纳过程的,而且到至今为止也没有补齐

    同样都是为社会添砖加瓦,那么农民,为什么只有百来块钱呢?

    一个公务员则可拿到之前工资的八成乃至更高,一个企业职工退休后能拿到的养老金是他当时收入的五六成以下,而农民,只有?

    倒反天罡:普通“公仆”中的“仆”比 国家主人 “农民”拿的更多呢?

    每一粒公粮都是时代的欠条

    1958-2006年间累计缴纳7000亿斤公粮,这些粮食若按市场价折算,相当于每位农民为祖国“无息存款”了半辈子。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一五计划”,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后就需要大量农产品。从1953年开始,国家实施统购统销政策。一开始是统一收购粮食,逐步扩大到油料、棉花、布匹等,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低价全部由政府收购。

    为了实现更多的农产品征购,支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减少与分散农户打交道的工作量。国家从1953年开始,启动了农业合作化进程,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最终建立了将人、财、物全部统一到一起的大型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实现计划管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准外出,不准经营商业或工业(仅仅1965年之后,允许办一些为农业服务、解决剩余农村劳动力的社队企业)。

    1958年至1979年二十年间,人民公社在工业积累:通过统购统销等方式,农民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约5400多亿元资金,每年平均高达210多亿元。人民公社在农民温饱尚未解决情况下,为国家工业建设提供大量原始积累,其时间之长、金额之多,在古今中外发展史,实属罕见。

    新中国以来的国有资产,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民的贡献!是农民为共和国的工业化提供了第一桶金,为共和国的国有经济攒了家底,为工业化起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工农剪刀差

    中国的现在所谓的世界工厂、工业等等,都是农民从土里刨出来的!——中国没有欧盟帝国的殖民掠夺……

    正是农产品出口,支撑了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与此同时,由于进口资金主要源自出口创汇,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工业成套设备和技术。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占全国出口的比重一度高达80%,直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仍然达到62.6%。

    农民建设了八万个水库发电灌溉,修了几十万公里公路,都是义务劳动。

    他们辛勤劳作,将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mages.jpg

    是农民勒紧裤腰带,是农民出力流汗,把大量农产品以低价甚至是义务的方式,上缴给国家,国家再用从农村征收来的农产品,通过票证的供给制,支持城市里的工人、知识分子生活。

    如今,当他们年老时,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与照顾。

    2024年农民退休以后,每个月只有100多块钱的养老金,这个确实是比较偏低,当然有些人就产生了疑问,100多块钱的养老金究竟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养老呢?

    1.7亿农村老人,平均每月养老金仅有223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每天7块多钱,吃顿像样的饭都成问题。

    不管是公务员、企业职工还是农民,希望总有一天,能够解决 养老待遇的不公——养老不公本身就意味着社会体系的不平!

    而不是还期待从农民身上去打主意,比如:

    d98a9eef9ee2bfa4ed8c376527d0cb5.jpg



    转载本站文章《支持张翼代表:农民交农业税年限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Opinion/news/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