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中欧商业评论-封面 >

    从理性派到“人事无小事”|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以前我可能想要表现得高大全,其实大家根本就不在乎,反倒是我越来越生活化了,表现出喜怒哀乐了,距离竟然拉近了。”
    老板,尤其是跟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分子创业者,往往希望简单化处理激励问题,用一个公式搞定一切。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试图用很流程、很规范的方法来管理公司。比如,客户来了,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本以为把这个工作做好了就行,后来发现问题层出不穷。

             我自我感觉挺为员工着想的,尽力而为,挣来的钱基本也发给大家了,自己也老加班加点,但员工不见得理解——下指标,“我完不成”;给任务,“做不了”;也有同事背后抱怨老板“胡来,胡乱下决定”(创业原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常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有很多的质疑,也有人会离开,甚至有人带着公司的技术秘密走掉。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想得很对,但合作伙伴都反对,不按我说的做,为此我搞得非常紧张。

             我们当然明白,做一个好产品、对客户好,都要通过员工,如果员工不爱公司,不爱产品,这怎么可能做到?老板能管的事情毕竟有限,而规章制度是永远规定不完的,会不断有新生事物出现,没有标准时该怎么办?如果一个员工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用老板来操心这些事。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落地而不只是想想呢?

            我对此很苦恼,也有点伤心。

            参加中欧创业成长营后,我发现,原来“天下同此凉热”,其实创业的老板所遇到的问题都差不多。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非常正能量的人特别吸引人。有的同学整个公司都被人骗光,又重新开始,依然乐观如初。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同学的企业,深深感到,真心为员工着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其实就在点滴小事之中:每天跟多少个员工聊过天?招聘的员工都见过吗?新员工来后开迎新会了吗?

            在各种刺激和参佛得到的启示中,我本人的观念和行为都有诸多改变,公司也因此而逐渐更有活力。经过不断调适和变革,2013年我们在招聘、内部氛围、客户关系等方面都很顺畅。


    发心发愿,成全他人

            打开封闭的自我非常关键。首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事无小事。一句话不慎,不知道自动会发酵成什么样。如果没有良好的氛围、开放的心态,一点小事就承受不了,就走了。其次,我明白了“三种事”:一种是老天能决定的事、一种是别人的事、一种是自己的事。我只能做自己的事儿,从改变自己开始,想改变员工只能先改变自己,不要去说服别人。我改,公司才能改,员工才能改。沟通根本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你有无成全对方之心,否则不能真正沟通,领导想的是灌输,而员工则很可能在诡辩。第三,不管是Leader也好,还是人力资源经理也罢,都应该明白:人是自我成就的,人与人的能力差别并不大。你怎么看他,也决定他未来是怎样的,重要的是促使他们真正发心发愿和公司心心相印。

             佛家讲,真正的慈悲才能生智慧,慈悲和善心不一样。真正的慈悲之心,非常宽容广大,允许别人犯错误。比如,以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老板说了算;精益创业(MVP)则允许你错,只要快速试回来就行。不作判断其实就是慈悲之心,就是大智慧。老板说什么该做不该做时,员工如果不认同,要证明你错,非常容易。“随众人心”后反而会提升效率。而且,真正自己做过决策的人和没做过决策的人,独立性和智慧层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将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独立做产品经理、独立地面对客户做一些决策。敢于让员工犯错也是人力资源新时代的一个特点——要让员工真正感觉被尊重了,不再是老板的手和脚,或机器上的零件了,而是一个Partner(合作伙伴)。


    真正理解和关心员工

            以前,海量的试用期流动性特别大。新员工大概做了三个月还谁都不认识,知识工作的性质,干活就好,大家也都干自己的活。不少新员工入职后好几个月我都叫不上名字。我对行政同事说,给大家做大字号的工卡。后来反省,这仍然是从自我出发。为什么我不能认识他呢?是因为我们没有交流。现在,从招聘环节起,我就参与,向应聘者、新员工讲海量、秀海量,开迎新会。我之前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人,在创业营,我明白了肢体语言特别重要,来了新同事,我会跟他们拥抱一下。这种感觉特别好,千言万语都不如这个拥抱来得生动,让人感觉公司是敞开怀抱来拥抱自己的。

             如果工作占用了员工大量时间,一定要关心他的家庭。我原来不理解某员工对客户态度不好,后来我才知道他孩子经常生病,他本人还经常做一些好事,做慈善,在孤儿院做义工。我对他的了解立体化了。我也分享自己的家庭、朋友啊,同事对我的认知和理解也立体化了,人格化了,真实了。以前我可能想要表现得高大全,其实大家根本就不在乎,反倒是我越来越生活化了,表现出喜怒哀乐了,距离竟然拉近了。一年前,我进公司,从大门走到办公室,这么多人,能真正跟我说话的没几个,挺伤感的。

             现在的90后、85后不完全是为了钱,更多为了成就感、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员工来了之后,怎么让他们变成一个自我驱动、自我激励的人,用一个强大的目标吸引他、氛围好,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平凡的人变成不平凡的人。把精气神用在传统的管理上真是浪费时间。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2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


    转载本站文章《从理性派到“人事无小事”|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over/2016_0218_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