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life > Relationships > love >

    除了关心儿女,父母该如何应对漫长的老龄生活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回家团聚,明明是一件暖心的事情,却又往往在距离过近之后,让一个“逼”字成了父母与子女互动的主角。没有结婚的,是被“逼婚”;结了婚,又被父母催促着生孩子;又或者,在外地工作,被父母念念叨叨地要求回到身边

    导语:回家团聚,明明是一件暖心的事情,却又往往在距离过近之后,让一个“逼”字成了父母与子女互动的主角。没有结婚的,是被“逼婚”;结了婚,又被父母催促着生孩子;又或者,在外地工作,被父母念念叨叨地要求回到身边来发展?这林林总总无一例外的戏码,到最后,只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要赶紧离家。老人和子女的关系,怎么会变成这么大的一个难题?今天,我们特地发出这篇文章,请你并邀请上你的父母一起看。

    人生后30年,要有“精神老本”


    台湾女作家简祯,写了一本关于老年的书,叫做《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这本书在台湾居然卖了20万册。这可能跟高龄社会的到来有关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现在走在街上会不会觉得老人越来越多?高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都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活九十多、一百的超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四处可见。


    医疗好了,吃得好了,战争、饥荒少了,人可能就活的长了。但是活到晚年,到底什么样子,我们要不要有所准备?过去六十岁退休,七十没准儿就over了,所以觉得退休以后好像也没有几年。但现在如果说活到九十,就意味着退休以后还有三十年。


    这三十年怎么过,会过成什么样,该不该去思考?有一个老人,早上四点就醒了,然后熬到五点起来,捶腿一百下,刮头皮多少下,给孩子打电话多少分钟,又怎么样揉腰多少下……其实很多老人真的是需要找一些事情来填捱过这些时间。



    电视上曾有一个广告是这么说的:“儿子,等你考上大学了,妈妈就享福了;儿子,等你结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在传统社会里,一个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好不好,他会比较期待于后代。他觉得我生养你们,是为了我有一个更好的晚年。但在现代社会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时候在街上看到那些老年人,我脑子里会出现一句话,叫老人寂寞深似海。但是谁来填补你的寂寞,谁来为你晚年的精神生活负起责任?老年人也要有精神老本。


    现在很多老人很重视养生,但如果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老年生活质量,只懂得养生,你肯定OUT了。简祯在书中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她说一个人入世不是为了活几岁,而是为了“验收”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不是救命稻草,活出自我更重要


    老人和后辈的关系,现在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观察了一些老人和后辈的互动,比如我有的朋友,从国外回来陪已经进入到晚年的父母,他们常会觉得,好不容易请下假花时间回来,但是没过两天就受不了。这种情况和很多年轻人过年回家的感觉不谋而合。


    有很多的父母觉得晚年幸福要由子女负责。在这种关系里,永远有一种无法平等对话的状态。他们不太能够去考虑,儿女处在一个什么状态,是不是因为照顾老人,其实也付出特别多。简祯就说,老年是人生最不浪漫,且最孤军奋战的一段路。想想看,如果这个老人从未建构自我主体,从未学会独处,那么他可能跟子女的关系更容易变得纠结,几乎是在“用我们的半条命,去把子女的生活都毁掉?”


    这对我们是一个警醒。我们就要去想,要不要成为坠住子女的东西?还是说,OK,生命的这条船,哪怕我划不动,也许我真的不是要把它紧紧和另外一条船拴在一起,让它不能动弹。


    我觉得可能强调的是人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当然,人不可能完全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是要形成连接,但是怎么样连接是健康的、良性的?所以我也会跟妈妈老人院的一些老人说,哎,今天你的孩子来看你了,你会跟他怎么说?可不可以这样说,“最近怎么样呀,你这么忙,还来看我,妈妈非常高兴,谢谢你呀。”如果这样表达,这样孩子会觉得,付出被看到了,他们会更愿意来?而不是对孩子说,“你还知道你有妈呀?”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比如,把生命最后阶段的每一天拿来探访美、享受美,与战战兢兢把每一天拿来长寿,哪一种生命观比较值得追求呢?我还特别喜欢她的观点,有几个东西她特别不想带进老年:


    一个就是不要把因疲惫而滋生的怨带进老年。她说怨让你觉得所有人都亏欠你,你不知不觉需索无度,时时刻刻想为自己喊冤、控诉、翻案、平反,久之,变成满腹怨言,面目可憎的老人。


    第二个她不想带进老年的叫贪,戒除贪念。对生命的执着与贪欲,想要长寿,想要躲在病的搏杀掩饰之下,留在人间,永远享有活着的感觉。她告诉自己,万万不可,切记,万万不可。


    简祯在书中介绍了一些方法。比如,把生命最后阶段的每一天拿来探访美、享受美,与战战兢兢把每一天拿来长寿,哪一种生命观比较值得追求呢?

    生活中任何的东西,都变成可以欣赏的。我在我妈妈养老院里看到,有老人把狗尾巴草拔下来、插起来。那也是一个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能够被美滋养。

    我还特别喜欢简祯写给晚年的自己的文章。

    有几个东西她特别不想带进老年:

    一个就是不要把因疲惫而滋生的怨带进老年。她说怨让你觉得所有人都亏欠你,你不知不觉需索无度,时时刻刻想为自己喊冤、控诉、翻案、平反,久之,变成满腹怨言,面目可憎的老人。

    第二个她不想带进老年的叫贪,戒除贪念。对生命的执着与贪欲,想要长寿,想要躲在病的搏杀掩饰之下,留在人间,永远享有活着的感觉。她告诉自己,万万不可,切记,万万不可。

    “当你起念挽留,留住吧生命,便不自觉地变成不敢面对疾病,无法思考死亡,而凡事采取逃避的老小孩。你所思所想,都是如何祛病回春,你会开始贪婪,认为家人应该全心全意照顾你,把你的存活视做生命重心,奋斗目的,稍有不足便遭你斥责,甚至不惜翻账本,向家人讨人情债,落入最俗不可耐的金钱投报率的计算。如果你变成这样的人,我真心的,义不反顾地希望你的生命终止于一场小型滤过性病毒的狂欢。” 女中豪杰吧。

    王珲:嗯。陆老师,接近一个小时的分享,坐在您对面我觉得好幸运,这种感觉就是,我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做《心理月刊》主编,接触到“人生下半场”的命题,因此知道,人在中年,必须要提前做一些心理准备,迎接生命的新的变化。而您今天的分享,让我提前预知了老年,老年也可以充满美感的。它会让我有一个准备,有一种觉悟。

    陆晓娅:我觉得,不要把老年活成人生的垃圾时间。就像球场上的垃圾时间一样。我们有这么好的书,我也觉得是很幸运的,能够看看,哦,原来……

    王珲:除了书,还有您带着自己生命的深切体验和思索去解读这本书的,这真是太宝贵了。谢谢您!

    以上对话,我们只截取了三分之一内容。陆晓娅老师对于简祯作品——《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的完整解读,在幸福研习社中。加入幸福研习社,获得更多知名心理学家对精彩作品的独到解读。

    我们促成理解。让我们透过作品,理解生活。

    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有时候是许多问题的由来,比如,我们会苦苦相逼,虽然有时候彼此都看不惯彼此。但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1、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因为我们是如此亲密的彼此,所以要解决问题,我们要有“合作”的意识,相互指责无补于事。

     

    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站在制高点去分析、指责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换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学了这么多却依然无法改善状况,又怎能要求我的父辈们去做出改变?也许更应该做的,是我们一起努力,在一起变老的过程中,帮助父辈们活出自己,有漫长的30年可以去做工作,谁又能说我们做不到呢?

     

    2、其次,回归每个人的角色定位,各自承担各自的职责。

     

    回忆起我自己和儿子关系的转折点,是在我意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时,我不再焦虑、企图控制,而是开始学会欣赏与等待,而因为我的改变,孩子也开始慢慢学会表达情绪,开始笨手笨脚地自己吃饭穿衣。反思我和母亲的关系,她没有活出“自我”何尝不是因为她替我承担了部分母亲的角色?这两年,随着我回归“母亲”的角色,我的妈妈也渐渐再度走出家门,去跳她喜欢的舞蹈。如果你希望父母能够好好的利用他们可能都不到的30年,那么请你在指责之前,先回归自己的角色定位再说。

    父母团聚 娃娃 

    3、“活出自己”不等于“为自己而活”更不等于“自私”,而是更好的平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不是说让老人家抛弃家庭,不要管子女了,到全世界旅游,绽放自己,这是“活出自己”,就是好好利用了自己的30年。一个人有家庭,当然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一个家庭成员,当然要承担家庭成员彼此的责任,如果脱离开这个责任的“活出自己”,其实是把自己的责任强行的转移给了他人。那不能叫“活出自己”,说好听点是“为自己而活”,难听点说叫“自私”。

     

    “活出自己”是能够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没有迷失了自己,成为别人世界里的棋子。作为一家人,当然有彼此要为彼此尽的义务,父母有父母的义务,子女有子女的义务。如果感到有些事情成为了“负担”,好像没有“活出自己”,或许是自己对家庭的功能定位不清,一味以为只能从家庭里获取而不需要付出,以为家庭只可以提供为自己服务的温暖而不舍得自己也贡献出温暖,或许是这个“负担”本应该由一家人共同承担,结果因为家庭功能失调,落到了某些人或某个人的头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家人,我们当然要为彼此的幸福负责。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人组成,那么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但一个家庭不等于彼此独立的三个人,这三个人的幸福与痛苦是会彼此牵连的。

     

    怎么可能一个家庭里,子女还在那儿为婚姻犯愁,老父亲老母亲在那边跳着广场舞开怀大笑呢?如果真是如此,那这个家庭才肯定是出问题了。

     

    那些“你只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就可以”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碰到实际问题就变成了鸡汤。作为家庭成员,我们“活出自己”,这个“自己”也一定有“家庭成员”的角色。不仅父母需要了解到这点,作为成年子女的我们才更需要明白这点,因为我们往往是这个家庭的索取者大于付出者,最容易因为自己的幸福,忘记去承担本应承担的“家庭成员”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活出自己”从来就不意味着轻松、快乐,很可能“活出自己”是不轻松的。 


    4、要记住,我们毕竟是“两代人”。

     

    在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学时,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所能成为的最好的样子。当时我深受触动,想到了自己的伴侣、孩子、学生,对他们多了一些宽容和理解。然而我却从没意识到这句话对父母们同样适用。

    我们永远不知道父辈们经历了些什么,至少不如对自己的孩子那样了解,即使略有耳闻,我们也很难想象在那资源匮乏的年代,几个孩子分享我们一个人都嫌不够的资源又是什么体验。父母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比如逼迫你早日成家,比如为孙子不停地喂饭。让两代人更亲近的方式,是彼此多说说自己的经历,多去体会彼此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很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可能就不太能明白当事人的苦衷。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局限。不要期待父母亲超越他的时代。我们可以做的是帮助他们更好的活在这个时代,让他们理解这个时代是怎么生活的,当然也尊重他们愿意生活在自己时代里的权利。

     

    我在家庭治疗的书中看到过一句话,在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和大家做个分享:

     

    “分化”更多的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即它是一个生活的方向,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这句话说的很抽象,谈我自己的理解,那就是:

     

    “活出自己”是个目标而已,而和父辈们一起变老、陪孩子一起长大,这才是比较务实的姿态吧。


    还有,我要提醒大家,我们很多人的父母,其实已经没有30年了。



    转载本站文章《除了关心儿女,父母该如何应对漫长的老龄生活》,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life/Relationships/love/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