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中欧商业评论-人文 >

    幸福是跨越有无之境|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一场在心理学家之间展开的、关于中国人幸福感的对话。

    幸福是跨越有无之境

    一场在心理学家之间展开的、关于中国人幸福感的对话。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金盛华:缺失价值感和安全感  当今中国社会抱怨很多,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太看重位子,总想着票子,倒腾着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眷顾着孩子。

    总体而言,中国人活得尤其累,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幸福研究的权威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教授英格尔·哈特最新发布的研究结果,在52个国家进行的持续性调查(平均为17年)中,幸福指数在40个国家中有所增长,只在12个国家中出现了下降。总体平均,认为自己“很幸福”的人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但是,中国台湾和大陆却占据了在此期间幸福感百分数下降最为严重的两个位置,其间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也排在负增长的倒数第6位。

    人要活得从容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活出自己的价值,一个是能够获得安全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才会成为真正的“幸福者”。遗憾的是,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与文化条件下,要想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非常困难,这就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有机会成为“幸福者”。

    个人自我价值的确立要社会来承认,人是有社会地位的,但外部环境怎么判定一个人的价值是发挥倾向性作用的。中国长期的封建传统和独特的文明史,使中国社会养成了深厚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即官本位思想倾向)。它是以各种直接或间接,外显或潜隐的方式,从一个人占据的地位和拥有的资源来判定其价值,而缺乏一般性的文明、平等、尊重、平权和尊严的概念。为此,中国弱势群体所激发的虽也有同情和援助,但更多的往往是回避、歧视,极端情况下甚至是优势群体对之直接的欺负和非人化对待。与强势群体相比,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还不能得到诸多保障。由于这种价值取向的存在,人们从自我意识诞生起,就存在着强烈的需要自我被承认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驱使人们不断寻找和建立一个又一个可以显示自我价值的标志,特别是具有社会公认价值的金钱和官衔,并不断进行各种社会比较,以期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得到社会环境的价值承认。

    安全感缺失,是中国人不幸福的另一个原因。我们的安全感缺失是相当普遍的。例如,当你过马路时汽车给你让道,司机还示意请你先行的时候,你体会的是安全感。而司机看到你要过马路拼命鸣笛和加速,你体会的则是不安全感。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随时可以委托责任,你体会的是安全感,而你的随身提包或电脑一离开视野就可能被盗,你则体会不安全感。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安全感的提醒中体会到压力和担忧,你的生活伴有长期的和广泛的不安全感时,会随时处于一种防卫状态,心力也不断耗费,活得很累,是这种状态的自然结果。

    贺岭峰:下一代也未必幸福  今天的中国人幸福不幸福?不是很好说。因为我们不像美国,每年国民调查都有幸福感指数。以前我们没有关心过,所以很难说今天到底幸福了还是不幸福了。 然而,今天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我们会看到在中国这30多年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的过程中,可能我们有几代人的幸福被消耗掉了。一个社会的飞速发展一定是有几代人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富强了,至少可以期待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过上幸福生活,但其实未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长,很多时候在剥夺孩子获得幸福的权利,甚至是幸福的能力。

    中国的这一代家长,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史上付出最多又最不合格的一代。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家长看不得孩子开心,一看到孩子开心就不开心。放暑假,如果回到家里看到孩子在非常开心地打游戏,家长是很不开心的;而如果中断了孩子的游戏让他做作业,家长就开始变得很开心了。我们就通过这种方式在剥夺孩子幸福的资格和能力。


    什么是中国人的幸福?

    贺岭峰:合脚时感受不到鞋,这就是幸福 中国没有幸福这个词,幸福是从日本文字过来的。中国一直有的是“福”,在祭祀的时候,希望上天赐给我们一种幸福的生活。后来这个含义发生了一些改变。过年贴春联的时候横批写着“五福临门”,更体现了在世俗生活中中国老百姓所理解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什么呢?在《尚书》里面说“五福临门”包括五个方面,一个是你要活着,而且尽可能要活得久一些,如果告诉你某一种死法很幸福的,中国人说那是瞎说;第二要生活富裕,这个“富”不是指有钱,而是指生活不拮据;第三个是康宁,身体健康,心里安宁。所以中国人从来不认为快乐是幸福的,中国人认为,安宁、宁静是幸福的,七情六欲都会伤害身体;第四就是反映中国儒家文化的想法,你自己必须要做一个道德的人,修身养性。最后是看怎么死,只有寿终正寝或者是无疾而终才是幸福的死法,否则就不幸福,在中国人看来,幸福不幸福,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盖棺定论时才能知道你这一生过得怎么样。这“五福”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当然也包括人生体验,不完全说我自己感觉到很快乐就是幸福,中国人从来不这样想。

    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幸福,说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坦荡。我们在《论语》、《孟子》里面是看不到“福”这个字的,儒家的传统文化中不讨论“福”,但讨论“乐”,这个“乐”跟快乐没有关系,而是孔子言诲的一种乐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快乐是一种对生命的体悟,不是愉悦的情绪。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心里处之泰然的感觉就是幸福的感觉。

    道家认为幸福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过程是幸福的。而佛家对幸福的理解是非常智慧的,认为幸福不在当下,而在来世。从迷信的角度来讲,好像这不对,但从智慧的角度来讲,让自己的心灵置于壁上观的超然状态,跨越时空来看你的生存状态,可能会有更多的领悟,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当下的情绪体验,可能对生命有更深入的觉察。

    所以,什么是幸福状态呢?当鞋子合脚时,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这就是幸福。其实幸福的生存状态是不应该被感觉到的。不幸福是一种存在上的无,但是一种感觉上的有。我什么都没有,我生存状态不好,我感觉到了,这就是痛苦。幸福是存在上的有,感觉上的无。我生活上很顺畅,但我感觉不到,所以,这就是人生追求幸福最大的悖论。生活幸福,又能体验幸福,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跨越有无之境,这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钟年:关系决定幸福  中国人的幸福跟什么有关?我认为是关系。著名的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关系万千重》是从《孟子·梁惠王下》开始谈起的。孟子谈到寡人有三种病:一个好勇,一个好货,一个好色。人类有这三个很重要的关系,前人已经讨论了,例如达尔文已经讨论了好勇的关系;马克思谈到了好货的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需要财富,为什么要生产;弗洛伊德谈到了好色。这是黄先生的一个基本想法。

    为什么说“关系”影响着中国人的幸福?因为中国人获得幸福的途径,或者说中国的幸福心理学本身跟西方有些不一样。上述三种关系在中国古人那里已经做过相应的讨论。比如说儒释道,就是讨论上述三种关系的—天人的、人己的、己心的关系。儒比较接近于谈人己的关系,仁义道德的“仁”,字面看就是两个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群的关系;释探讨的是人与内心的关系;道则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人以前讲的天人的关系,人己的关系,还有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关系。这大概是人类要处理的最基本的关系。心理学家作了很多的研究都发现:幸福在很多的情况下不一定跟自己的东西相关,相反跟温暖、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关。我们在群体中、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幸福。

    中国人有一个“关系”的思维方式,我们一直在想别人,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跟美国人的方式不一样。中国人更容易感知到别人。要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时候,先要想我这句话说出来好不好,说话不要让人不高兴了,老是在想我说话、做事不要得罪了别人。这些都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同样重要的是关系的维系和修复,中国文化从三种基本关系来看,就是天人、人己、己心。中国人有问题,全世界也许都会有问题。我们对自然无度的索取;我们可以破坏他人,践踏他人;以及我们的内心失去了准则。 康德告诉我们:敬畏头上的星空和遵守心中的道德令。现在中国人头上没有星空了,心中也可能没有道德令。   

    心理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关系”的问题。天人的关系,人己的关系和己心的关系。心理学可以做“心”,“心”很重要的,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根本的出发点。今年是“辛亥百年”, 100年也许是一个轮回,辛亥革命的很多问题今天可能还会面对。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这些事情是有改变的可能的。当然更要致力于“关系”的修复,要去思考、调查。这些都是中国人基本的想法,的确对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很有影响。当我们跳出了个人快乐之后,也许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快乐,这样一种快乐就是“天下之乐”,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把个人和天下建立起了联系,谈到了责任的关系。用这样一个东西,把天下和个人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样一种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许是更为持久、更为深层的快乐和幸福。

    彭凯平: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中国  幸福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大概是40%,双生子分开抚养之后,他们之间的幸福相关能够达到0.4,说明人类能够有意识地改变一部分。中国正在步入大国崛起的阶段,我提倡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中国。善良之心、感恩之心、宽容之心、欣赏之心、仁爱之心、主动之心、快乐之心,这些就是积极心态。

    幸福的心态建设该怎样做?首先,我们要给中国人多一些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就是达到最佳状态的一种体验。我把它翻译成“福流(Flow)”,这种感觉平时如果没有,是很难让老百姓觉得幸福的。第二,要多学会一些感恩表达,向人表示感激之情。第三,要提倡一些宽容的思想,不要再搞阶级斗争,需要一个深刻的反省,多一些宽容宽恕。要提倡一些多元化的美德,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一些优势在什么地方。第四,要提倡一些积极的思维方式,幻想是不对的,抱怨是不对的,完美主义是不对的。第五,要强调关系的意义,不要贬低中国关系学。第六,要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要教导人们追寻目标的动力。第七,要提倡一些健康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守护善良的意志。

     [本文由本刊编辑葛雪松根据《第三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嘉宾对话整理而成,经主办方授权发表]


    转载本站文章《幸福是跨越有无之境|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cultural/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