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SpecialTopic > business > 中欧商业评论-专题 >

    陈明哲:战略是思维,而非规划|中欧商业评论

    Author:[email protected] Date:

    说“战略、核心竞争力都是胡扯”的人,反对的可能只是战略规划,而不是战略思维。

          
    陈明哲,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国际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暨战略管理协会(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终身院士,国际管理学会前主席(2012~2013)。

           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曾担忧中国缺乏健全的“思想市场”。然而,至少在企业管理领域,“思想市场”应该是存在的,且从不缺乏“时尚”。在这个市场中,“观念供货商”以各种办法试图赢得“客户”——企业家、管理者的青睐。最近甚嚣尘上的“战略无用论”即是一例。

    战略思维须臾不可离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实务界现在有一种抛弃甚至憎恶“战略”的现象,是不是我们的管理学者太不给力了?

           陈明哲:实际上,不只是战略,中国管理学术各个领域要想在商业实务界取得正当性,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术能自成完整体系并和西方接轨;二是要让实务界知道学术有实用性的一面。这个任务,台湾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完成。

           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学家贡献巨大,但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管理学家要扮演关键角色。问题是,我们的管理学者准备好了吗?从阴阳平衡、执两用中的角度来看,教学、研究及与实务界的互动,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长的。我本人是教学、研究和与实务界互动“三栖”的。我有三个文档包,一个供教学用,一个是研究文章,另一个是为实务界准备的,但这三个文档包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息息相关、相互增强的。

           CBR:有没有可能,实务界的管理者错误或狭隘地理解了战略本身?

           陈明哲:有企业家说“战略、核心竞争力都是胡扯”,他们反对的可能只是战略规划,而不是战略思维。环境一直在变,企业家需要培养面对新环境的“新思维”。过去30多年,一些企业家赚了“机会财”,但未来只能赚“管理财”、“智慧财”,战略思维将要扮演关键角色。

           坦白讲,我最怕听到中国企业家讲:陈教授,你给我一个模型,我照着做就可以。技术可以临摹,但战略管理这么做一定会照猫画虎。我一直不讲战略或战略规划,只讲战略思维。因为战略本身是静态的,而思维是一个过程,如《中庸》所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战略思维对一个企业家来讲就是须臾不可离的“道”。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战略思维,有其取舍用中的基准,尽管他未必使用这个词。

    战略要回答五个问题

           CBR:明茨伯格教授在《战略历程》里认为战略包括(针对未来制定的)计划、(根据过去形成的)模式、(特定产品在特定市场的)定位、(组织做事的)理念以及计谋(ploy),迈克尔·波特则总结为定位、取舍和匹配等。那么,“战略”究竟意味着什么?假如它是一些要素的组合,这个选集内有哪些要素,又与哪些因素紧密相关?

           陈明哲:在我看来,战略实际上要回答下面五个问题。

           首先,公司到底在哪些领域(arena)竞争?公司在哪个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使用什么样的核心技术,处在价值链的哪个(些)环节——是研发设计,还是营销,抑或制造,还是全部都上,等等?

           其次,用什么方法(vehicle)进入到这个竞争领域?并购、合作、合资,还是由自己人去开疆拓土、应战对手?这是实践的路径问题。

           第三,相对于竞争者,或者提供类似产品/服务的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differentiator),有什么相对优势,从而使得客户愿意把钱交给我们,而不是交给竞争对手?

           第四,营利模式(economic logics)。公司到底靠什么赚钱?是规模经济,薄利多销?或者产品便宜,而从服务赚钱?

           第五,实现的步骤(staging)。哪些事情是要先做的,哪些是未来一年要做的,哪些是未来两年要做的?
    在这五个问题/要素之下,才继续考虑资源的配置、人员的安排、组织的架构、人才的激励等。然而,实际上,战略只是一个中间层问题,在它之上还有经营理念与使命,也就是明茨伯格所说的“组织做事的基本原则”。
    这五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不变的,而是根据环境、宏观政策、竞争态势的不同而不断调整的。事实上,实务界热炒“新思维”,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的战略制定是比较“低阶”的。根据我的观察,企业过去的战略管理实务,多处于“零阶”,即隐含假定对手会给出空间让我来实施我方的战略,不会有反应。好的企业会往“一阶”、“二阶”迈进。“一阶”是认知到我方的战略行动,必然会引起对手反应(即使不回应也是一种反应),因此,在制定战略时就要预测对手的反应。“二阶”是最高级的,自己要成为主导,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去形塑对手的回应。

           CBR:很多创业者特别厌恶“战略”这两个字,他们甚至认为正是在位企业的战略给了他们机会,自己一定不能跳进这个牢笼之中。比如畅销书《创业者手册》作者斯蒂夫·布兰克认为,“创业公司不是大公司的微缩版”,“精益创业”的倡导者埃里克·莱斯也主张以迭代的方式来形成产品的功能设计、顾客利益点排序和商业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说,“战略”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陈明哲:创业更要有战略思维。当你有一个颠覆性的新产品,要进入一个新市场,你会考虑怎么进去,哪些公司会因此受到影响,它们会作何反应,你又该如何预先因应。这些都是战略议题。要知道,克里斯坦森所说的新创企业和在位企业的“不对称”,即激励机制、认知、能力的不对称性,并不会长期存在,因为克里斯坦森假定高层获知的信息被中层筛选、过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有很多的方式来应对。而且,在位企业的能力不见得比你差,它的资源甚至更丰富。创业家的资源有限,所以更要想清楚才入场。

           CBR:很多人质疑海尔的变革,认为海尔没有小米手机那样的明星级产品。对于体量非常大的公司,比如海尔、万科,“战略”究竟意味着什么?

           陈明哲:家电在过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不像手机技术变化这么快。海尔这样大体量的公司,业务往往比较多元、产品线很长,而且已经是全球化运营,所以组织内的协调问题特别重要。这样的公司必须扩大战略的局,比如海尔要思考并检视它和竞争者的家电生态系统,要上升到这个层面来思考前述五个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业内的招式和比划。海尔和马云的合作就是一种扩大生态系统的大动作。身为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更要确保自己站在超越短期、更长远的视角来平衡利益冲突,要思考本身与其他成员在渠道、研发等层面的互补,也要检视彼此的利润是不是相对稳定、均衡,如果一方过于强势,将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大体量的企业更要注意终端使用者的变化,这是导致利润死循环的根本原因。例如,当大家都在抢占客厅大屏幕、做智能电视的时候,你要判断是也去抢,还是从冰箱或其他家电入手,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

    “新思维”的去芜存菁

           CBR:许小年教授说,“互联网思维是很荒唐的说法……人类第一大创新是蒸汽机,但我没听说过有蒸汽机思维”。是许教授太“愤青”,还是实践者太肤浅?

           陈明哲: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项革命性的发展,影响了我们整个生活方式。比如,“代沟”问题,以前也许是一代人之间的,是生物性的,但现在可能就是三五年,是技术的“代”。但我也不认为存在互联网思维,这是赶时髦。甚至包括平台竞争也是“竞争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在我的动态竞争理论里,并没有特意提到平台竞争,因为它很早就存在了。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9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


    转载本站文章《陈明哲:战略是思维,而非规划|中欧商业评论》,
    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oulujun.cn/html/res/business/CEIBS-Features/2016_0218_7117.html